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绿色创意赛
2025最新!中国大学生态环境相关专业排名出炉
发布时间:2025/6/19 14:35:01
来源:中国环境网   点击:3232

    2025年6月18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排名包括836个专业,涉及93个专业类、12个专业门类。其中,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核工业类、海洋科学类等专业排名备受关注。
    据介绍,“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采用独具特色的“学校—学科—专业”三层次专业竞争力评价框架,对1200多所高校的6万多个本科专业点进行动态监测式评价。“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的评价体系由学校条件、学科支撑、专业生源、专业就业、专业条件5个指标类别组成,下设27项测量指标。在绝大多数专业,5个指标类别的权重分别为学校条件(10)、学科支撑(20)、专业生源(20)、专业就业(5)、专业条件(30)。
    大气科学专业:顶尖高校优势明显
    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大气科学专业排名A+级别的学校分别为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B+级别的学校有4所,分别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B级别的学校有5所,分别为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是研究天气、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学科,近年来在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预警、空气质量监测等领域需求激增。随着我国“双碳”战略推进,气象、环保、新能源等行业对大气科学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毕业生可进入气象局(包括民航气象、军队文职/国防气象等)、生态环境部门、科研院所、能源企业等机构就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名校竞争激烈
    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细化分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等。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包揽环境科学与工程的A+前两名。环境工程A+的学校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
    环境科学专业中,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并列A+第一梯队。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中,重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表现优异。
    环保设备工程专业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江苏大学被评为A+。
    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中排名前二。
    水质科学与技术,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工程学院被评为A+。
    环境工程学是运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预防与治理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工程技术学科,对环境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作用;专业培养从事流域、区域、城镇及企事业单位的水、气、固、土壤、噪声和其他污染的控制、治理、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生态环境部门、设计单位、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
    核工业类:清洁能源领域需求旺盛
    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被评为A+。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中,兰州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被评为A+。
    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兰州大学被评为A+。
    随着国家能源转型战略的深入推进,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2亿千瓦。核工业类毕业生可以在核电站、核燃料公司、核技术研究机构等单位就业,涉及核安全、核废物处理、辐射防护等领域‌。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林业院校表现突出
    在林学类专业中,北京林业大学表现突出,其林学、园林、森林保护、经济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等专业均位列全国第一;南京林业大学紧随其后,在智慧林业专业排名第一,其他林学类专业也稳居第二。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中,南京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位居前二。
    生物质科学与工程中,西南大学和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被评为A+。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建设需要,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以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主要就业方向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部门和单位从事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环境规划设计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等相关工作。
    海洋科学类:中国海洋大学优势显著
    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三大专业均由中国海洋大学排名第一,厦门大学在海洋科学和技术领域紧随其后。
    海洋科学属于理学,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方向、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向、海洋科研与教育方向等。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治理等问题的关注度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激增。毕业生可进入生态环境部门、科研机构、自然保护区、新能源企业等领域,就业前景广阔。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5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