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放流24万尾胭脂鱼 仪征筑牢长江生态保护屏障
——2025 年六五环境日系列活动守护母亲河
6月4 日上午,仪征扬子江公园观景台成为长江生态保护的生命驿站。随着一桶桶胭脂鱼苗顺着生态滑梯跃入碧波,24.1万尾被誉为“长江美人鱼”的珍稀胭脂鱼正式安家长江。这场以“‘仪’先行护生态 共建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增殖放流活动,拉开了仪征 2025 年六五环境日暨法治宣传系列活动的序幕,也为长江大保护注入了新的生命动能。

长江添“新居民”:24.1万尾“水中精灵”入江续写生态传奇
作为长江流域特有珍稀物种,胭脂鱼不仅是水域生态的 “晴雨表”,更是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指标。此次放流的鱼苗均来自仪征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扬州大学共建的省级良种繁育场及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基地,通过科学选育确保了种群的遗传质量。

“放流不是简单的‘养鱼’,而是通过补充旗舰物种数量,修复长江食物链底层结构,进而带动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仪征生态环境局局长明昌岗介绍道。
数据见证治理成效:水清河晏背后的“仪征方案”
6月4日下午举行的“构建人水和谐共生关系,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新闻发布会上,一组亮眼数据勾勒出仪征水治理的“进阶之路”:2024年,全市4个高质量发展考核断面优Ⅲ水质比例达100%,优Ⅱ比例连续两年保持75%;7个市考断面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这串数字背后,是仪征构建的“政府主导、企业履责、科技支撑、公众参与”多元治理模式—— 扬州中化化雨环保、仪征化纤等四家企业现场分享治水管水经验,展现了工业重镇向“绿色标杆”的转型决心。

“从水质达标到生态提质,我们正在探索长江大保护的县域样本。”仪征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熊君表示,通过实施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入江支流生态修复、智慧监测体系建设等工程,仪征正逐步实现从治污到增绿的跨越,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成为城市常态。
童画里的生态哲学:当“水中精灵”游进孩子的画纸
在仪先行 . 保护珍稀鱼类少儿画展现场,60余幅充满童趣的作品成为生态教育的鲜活教材。孩子们用画笔描绘胭脂鱼的绚丽鳞片、中华鲟的优雅泳姿,更用斑斓色彩勾勒出“人放天养”的和谐图景。
“我画的胭脂鱼尾巴上有彩虹,因为它们的家园应该比童话更美丽。”参展小画家的稚语,折射出生态保护理念正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路径悄然扎根。

据悉,画展前孩子们还走进仪征水世界生态馆,通过专题讲座和实地写生,近距离了解长江珍稀鱼类的生存现状。这种“科普 + 艺术”的沉浸式教育,正是仪征推动生态保护从“政府主导”向“全民自觉”转变的创新实践。

仪征的长江守护宣言从增殖放流的“生命接力”,到治水管水的“数据答卷”,再到童画里的“绿色期许”,仪征六五环境日系列活动串起了一条“保护-治理-教育”的完整生态链。长江大保护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需要代代传承的文明工程。下一步,仪征将继续以法治为纲、科技为翼、全民为基,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扬州市仪征生态环境局 朱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