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爱云(如东县马塘镇邱陞中学正高级教师),长期参与美境行动,辅导的作品在第二十届江苏美境行动中获特等奖,2023年全国美境行动荣获一等奖。

深耕行知乡村环保教育靓丽底色
——农村初中延时课堂服务模态建构与实践研究
作者:季爱云(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邱陛中学正高级教师)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出乡村教育以培养“向上向前”富有创造力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乡村教育要以活的教学方法培育学生。在发展行知乡村教育大背景下,我们根植环保多元特色办学目标,融入“教学做合一”课改实践模式,有效拓展综合实践第二课堂,积极开设生态课堂、绿色课堂、三生课堂、幸福课堂、智趣课堂、问学课堂教育实践,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环保竞赛。引导学生关注乡村“生态教育、生活教育、自然教育、绿色教育”系列主题活动,用科学的态度探索当前综合课改和社会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让环保不脱离现实生活,把奖杯化作口碑,自觉担当学校科技辅导团队的领头羊,以行知崇高精神和高尚人格引领学生成长。
关注生态教育,让环保梦想伴随成长扬帆起航
行知先生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教育改造。他发起乡村教育运动,试图通过对受教育人改造来改造社会,创造性地提出“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的科学命题。他抨击当时乡村教育存在“不能适应乡村需要”最大的弊端,提出“社会即学校”与平民教育下乡的主张。在基于行知教育回归生活理念下,我们引领学生密切关注生态实践教育主题,倡导乡村环保教育与生态文明创建有机融合,有效发展行知“真教、真学、做真人”的教学思想,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真学课堂,将生态体验直指综合课改教育实践。
在环保教育实践中,我们让学生从关注“自然生态”探究起航,以生态视角考察与探究家乡农业结构中生态失衡问题,围绕生态环保与创造发明环保教育,结合综合课堂、课外活动、劳技教育,专门开设《创造思维训练》《三生教育》校本课程,平时注重对生态因子和课改创新点收集与整理,建立乡村生态教育实践基地,丰富社会、自然、生活环保课程资源,寻找空白探研领域,辅导学生开展小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实践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获取第一手资料,形成常态化环保教育辅导工作。多年来辅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大赛52项,获奖计81次。如2002年笔者在教《生物与环境》课程中,辅导学生开展“用生活垃圾优育大平二号蚯蚓”实验,让学生去寻查蚯蚓的生长习性,利用校实验基地大量繁殖蚯蚓投入鱼塘,进行“食物链”循环养鱼,项目成果获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二等奖。2003年辅导学生开展“喜鹊等鸟类在野生自然保护区增殖调查与分析”项目,组织学生对家乡小洋口区域开展爱鸟、摄鸟、护鸟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鸟类习性,统计地区鸟类数量,寻摄勺嘴鹬、白鹭、黄腹鹦、极北柳莺等留鸟、候鸟、旅鸟69种,成果获省科创大赛一等奖。2004年继续辅导学生发明《人工仿生鸟巢》和《自动生态鱼缸》项目,获市科创大赛一等奖;2005年辅导学生开展《稻田生态养龙虾技术研究》获第11届省科创大赛一等奖等,通过一系列生态环保创建实践,让学生关注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引导学生增强环保责任意识,让环保与挑战性探究相伴而生,着力做“平民化”的草根研究。
关注生活教育,让特色办学品牌变得卓越生辉
行知致力于教育的发展,他的“生活即教育”核心内涵,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模板、原型和中心,生活是提供教育资源的大课堂,教育要以改造生活为目标。他提出“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我们在开发行知“教育做”的思想宝库中,发展行知“问学课堂”生活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态自然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工厂、农村观察调研,由生活现象引出探究课题,让学生在开放式教学中敢于发问、勇于探索,了解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作用,引导学生大胆预测与遐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探究与实践能力。
如在2018年关注生活教育类科创项目中,笔者辅导学生创作的《探索身边微生物细菌利用与防范的奥秘》项目,获全国科创大赛一等奖,并获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荣誉称号。让学生学会分离土壤尿素和纤维中的细菌,开展果蔬酵素、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等各种健康食品实验制作,探索果蔬酵素与酵母益生菌对人体减肥塑身的科学奥秘,让学生掌握“培养基”制备和真菌食品的制作,并邀请学科老师、校领导、班主任、食堂师傅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把项目做深、做透、做真、做出成效,让学生通过反观科普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现象,丰富生活类科研内容与实践方法,有效助推学生走“创智共生”的成长成才发展之路。
关注自然教育,让家乡生态环境变得清新靓丽
行知认为乡村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他主张乡村教育应接近与返归大自然,顺应自然法则,发展人的天性。在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自然教育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本土化的教育资源,有效利用身边丰富自然资源开展活动,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积极宣传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与周边自然环境变化联系在一起,解决自然环境突出问题。在23年专业成长道路上,笔者主持并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15项,曾先后发表学科及科创论文100余篇,在科技辅导中作为一名乡村市县学科带头人,以大课题带动小科研,积极辅导学生开展“秸秆再生利用、河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有效利用、环境美化宣讲”五大主题行动,以激趣创智为引领,增强体验式教育实践,从关注“生活自然”向关注“生态文明”辅导工作转型,重视田园化草根式科研创新。
如在2011年省第八届美境行动中,辅导学生开展《马塘镇区域秸秆还田与草绳加工生态利用》项目,让学生围绕“禁焚令”执行情况、空气质量现状、秸秆还田作用、秸秆变废为宝等内容实施调研,形成详实调研报告1.2万字,采集现场照片336帧,项目获省第八届美境行动实施方案唯一一等奖,并获5个优秀单项奖。又如2013年《马塘镇尊三村稻草再生利用调查与分析》获全国科创大赛一等奖;2014年《凌民乡稻草秸秆生态再生利用行动调研报告》获省第11届美境行动优秀方案设计等4项奖;2015年《马塘镇猪粪污染现状及生态环境治理践研报告》获省第12届美境行动优秀方案一等奖等4项;2016年《借问瘟君欲何往》获全国科创大赛一等奖;2017年《呵护马丰河,我们在行动》获全国科创大赛二等奖;2017年“爱我家乡,托起一方晴空蓝天”项目,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资助表彰奖1万元等,通过一系列建设性建言与成果转化,项目对乡村生态自然建设和转变村民行为方式,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注绿色教育,让特色创建铸就学生成长底色
农村教育要实现教学做合一,须树立大教育观。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塑造新农民要从处理好教育与农业关系上重视现代教育内容。在探寻行知思想与绿色教育契合点上,我们构建了“生态、科技、教育”三融合培育模式,把保护区域绿色农业贯穿于特色办学教育之中.创建绿色校园,共建绿色家园,充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区域绿色环保、生态文明、秸秆禁焚、厕所革命等项目宣讲,不断从绿色农业、生态经济绿色消费、科技价值等内涵开展教育实践,深入挖掘绿色课堂教育内容,加强绿色课程教学设计、综合辅导、分层施教和教材开发,从点滴小事入手,让绿色理念成为一种行为与责任的担当,从而筑牢学生生命成长的亮丽底色。
如在推介绿色发展成果上,辅导学生围绕区域空气污染、生态农业、环境美化、生活亮化、秸秆再生、河水防治、资源利用等一系列项目组织探研,在每年执行“禁焚令”时段,引领学生们走上街头发放宣讲资料,打响区域生态防污保卫战,推进小河长制共建共治实施目标,辅导学生破解秸秆还田与再生利用实际功效;各类项目创新性提出区域一年两季秸秆均用于腐化还田不科学的新主张;提出充分发挥稻草物尽其用附加值高的新措施,增加购置大型秸秆还田实用农机具,加大多种政策扶持力度的新建议;提出面源治污推广“干湿分离、沉淀分离、三隔过滤、化气为宝、循环养殖”等有效治污模式,建议采取“堵、治、疏、控”的治理方式,坚决堵住直排口,并从规划、技术、模式上重视生态治污工作。多年来的建言与对策得到上级部门充分肯定,诸多落地成果引起社会积极反响,历年的辅导实验报告、成果小论文在网络上传播、课程中展现,得到业内许多人的赞许,项目制作的宣传片在如东电视台多次播放;综合实验成果多次受到南通日报、江海晚报、总而言之、如东日报数字报、江海明珠网、濠滨论坛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因此,在创建特色办学中面对当下区域生态环保的严峻形势,我们深感生态文明创建是新时代的发展主题,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永远没有停息的终点,我们要持之以恒的精神探寻创建生态文明新的切人点,一如既往深耕第二实践课堂,将生态环保教育项目不断地深化下去,更好地发挥成果叠加效应,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始终坚毅地行走在环保教育这块绿色发展的沃土上。

季爱云老师在跟学生上课
来源:江苏环境杂志2025年第3期
责任编辑:周露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