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直是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难点,大多存在污水收集不易、治污设施运维艰难、设施运维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在江苏省新沂市草桥镇夹河村,笔者发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小菜园”试点已建成使用,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小菜园” 模式之所以值得关注,首先在于其造价低廉。传统的集约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小菜园” 工艺投资约为集中治理工艺投资的 40% 左右,大大降低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经济门槛,使更多农村有能力开展污水治理工作。这对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运维简单是 “小菜园” 模式的又一突出优势。在农村地区,专业的运维人员相对匮乏,传统污水处理设施因缺乏日常维护而问题频发。“小菜园” 模式单户处理系统仅占地 6 平方米左右,建成后无需人工管理和设备维护,采取水体自流方式,没有电能消耗。即便需要维修,分摊到每户村民每年的维护费用也不到 10 元。这种低维护成本、低技术门槛的特点,极大地减轻了农村地区在污水治理设施运维方面的压力。
“小菜园” 模式还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让 “废水” 变 “肥水”。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无论是厕所粪污的 “黑水” 还是厨房、洗浴的 “灰水”,经过预处理、合并微生物净化处理、厌氧深度处理等流程后,稳定达标排放的尾水可用于周边的菜园、果园浇灌。这不仅减轻了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还为农作物提供了天然的肥料,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符合农村生态、生产、生活 “三生融合” 的要求。
“小菜园” 模式充分考虑了农村的实际情况,设施预留配水口,尾水就地可用于农户菜园浇灌、稻田灌溉等,让农民能够在熟悉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受益,提高了群众对污水治理工作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而且,村民在使用中仅需注意管道堵塞问题,这种“低成本、易管理”的设计,使得 “小菜地” 模式更容易在农村地区推广。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蒋绍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