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快讯
“双碳”时代下,新能源废弃设备处理该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2025/2/20 20:56:15
来源:中国环境网   点击:55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设备的广泛应用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与此同时,新能源设备的回收利用与无害化处置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寻找新能源设备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破局之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破解废旧新能源设备处理难题势在必行
    当前,新能源设备报废规模激增。早期安装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风电机组叶片和铅酸电池已进入报废期。全球光伏组件预计2030年累计报废量达800万吨,我国动力电池2025年退役量或突破78万吨。
    大量废弃的新能源设备若得不到妥善处理,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对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造成潜在污染,其中含有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一旦泄漏,会带来不良后果。
    同时,新能源设备中蕴含着丰富的可回收资源,如稀有金属等,若能高效回收利用,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还能降低对原生矿产资源的依赖,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新能源设备回收产业正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变。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回收市场规模将达2400亿美元,其中锂电池回收占比超60%。
    目前,我国现有的回收利用技术存在诸多瓶颈。物理拆解效率较低,化学回收会产生新的污染,热解技术能耗过高。当前,我国急需在新能源设备处理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积极应对新能源设备处理挑战
    正如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所指出的:“未来的能源主权,将属于掌握循环技术的国家。”我国要想破解新能源设备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难题,掌握未来能源主权,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共同携手,进行新能源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
    一要加快生态设计革命。通过优化设计,减少材料种类和复杂度,使用易回收的单一材料或兼容材料,显著提高回收效率和再生材料的质量。企业应积极采用生态设计理念,开发环保产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生态设计的创新;消费者则应提高环保意识,选择可持续发展的产品。
    二要构建智能回收网络。建立追溯系统,为电池赋予唯一标识码,实现全生命周期追溯,提升故障检测效率。合理布局回收站点,结合城乡特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提高回收网络覆盖面和服务效率。建设智能分拣中心,配备先进设备,实现废旧物资的高效分拣和处理,提升回收物资质量和附加值。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全链条业务信息平台和回收追溯系统,实现网上预约、上门回收,推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和优化回收网络运行,提前研判废弃物分布区域和扩散轨迹,实现智能监管闭环管理。政府应出台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引导和支持智能回收网络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设施设备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市场机制,如押金返还、绿色积分等,激励消费者参与回收。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设立监督平台,接受公众对回收网络运行情况的监督和反馈。
    三要实施产业协同。企业或产业联盟深入剖析所处产业链环节,明确自身竞争优势,洞察市场需求,制定契合发展的协同战略。通过垂直整合,强化产业链掌控力。加强横向协作,拓展业务边界。实行平台化运营,汇聚资源。推动生态化构建,营造多元共生环境。在落地实施阶段,一方面要全力激发协同效应,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与竞争力;建立产业联盟、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市场共享;构建数字化平台,串联产业集群内各环节数字化协同,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扮演好引导者角色。制定兼具实际性与前瞻性的长期发展规划,吸引企业、研究机构踊跃参与;助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搭建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围绕核心产业,打造涵盖上下游企业、科研、金融等多主体的产业生态圈。以产业园区与研发机构协同为例,共建共享研发、服务平台,实现全方位协同,为产业协同新模式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要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从立法层面明确生产者及其他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例如,明确规定光伏企业需对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负责,包括废弃后的回收处理等。健全强制回收产品目录,将光伏产品纳入其中,并完善回收网络体系,对回收流程实施有效的监管。参考欧盟的做法,要求光伏企业按一定标准预缴回收基金。这笔基金可用于补贴回收企业的运营成本、技术研发投入等。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光伏企业研发可降低回收成本的技术。例如,引入生态调节机制,根据光伏产品的可回收性、环保性能等因素,对企业的回收基金缴纳标准进行差异化调整。对于采用环保设计、易于回收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适当降低其回收基金缴纳额度,反之则提高,以此激励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成立专门的生产者责任组织,由光伏企业共同参与管理。这一组织负责协调企业的回收责任履行、回收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等工作,同时与政府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机制,要求光伏企业定期报告其产品的生产、销售、回收等数据。加强对光伏企业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按规定履行责任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同时,建立公众举报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的良好氛围。
    五要实行绿色供应链认证。制定绿色供应链认证标准,明确再生材料、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为企业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将绿色供应链认证结果作为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的评分依据,激励企业积极参与绿色供应链建设。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对绿色供应链认证的认识,引导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供应链认证监管机制,确保认证结果的公正、公平、透明。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提升我国绿色供应链认证水平。
    六要创新金融支持工具。在全球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创新金融支持工具成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可聚焦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工业废弃物再利用等重点领域发行“绿色产业专项债券”。针对那些技术成熟但资金短缺的项目给予利率优惠,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产业前端研发与后端回收环节,形成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闭环。金融机构应积极作为,创新金融产品。银行可推出“绿色信贷+产业扶持”套餐,对符合环保标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仅给予低息贷款,还要配套提供产业咨询、市场对接等增值服务,帮助企业一站式解决资金与发展难题。证券市场可设立“绿色产业创新基金”,为新兴绿色技术孵化、高成长性绿色企业上市提供资金池,加速绿色产业的资本化进程。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车昭益(系湖南省长沙市政协研究室副主任)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5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