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快讯
封堵恶臭异味如同“打地鼠”,专家呼吁全过程治理
发布时间:2025/2/19 13:27:27
来源:中国环境网   点击:63

封堵恶臭异味如同“打地鼠”,专家呼吁全过程治理

|恶臭异味防治治理篇

    “我去现场调研,车间两层楼,产生环节5000多个节点存在问题,200多处有泄露,它能没味吗?”生态环境部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与执法专家张志敏分享了一个如同“打地鼠”般的魔幻现实治理案例。
    长三角某香料厂为解决恶臭异味,先后上了冷凝、电离、催化氧化、RTO等设施,甚至在厂区四周用彩钢板筑起5层楼高的屏障,刺鼻异味却仍从厂区飘出。企业无奈之下,竟萌生了“搬迁到江西从头再来”的念头……
    “全国一盘棋一个排放标准,搬迁也是浪费投资,只有解决问题才是归途。其实,不是企业末端治理设施不够先进,而是没有做到全过程控制。”张志敏一针见血地指出。
    恶臭治理“重末轻源”,全流程管控势在必行
    恶臭异味来源广泛,涉及畜禽养殖、垃圾处理、化工、橡胶、塑料、餐饮、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食品加工、汽修等众多行业。不同行业恶臭异味的类型、种类及致臭物质千差万别。
    从2018年至2021年涉恶臭异味的行业投诉占比来看,工业源是主要投诉对象,占比49.1%。生活源次之,占比16.4%。
    业内专家指出,尽管涉恶臭异味的行业差异大,但整体的治理水平普遍不高,不容乐观。
    走进一些问题企业车间一探究竟,只见生产装置大敞四开,毫无密闭收集之意;原辅材料随意堆放,储存时也未采取密闭措施;集气罩形同虚设,非但不是负压,抽气效果甚至比不上家用抽油烟机;输送环节更是乱成一锅粥,引风机前端负压引风,后端却正压排风,好好的设备沦为摆设……种种乱象,归根结底都是企业在恶臭异味收集环节工作不到位所致。
    “相当一部分企业至今对恶臭治理仍不重视,尤其是一些非VOCs重点治理行业。” 生态环境部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恶臭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亘直言:“这些行业因之前未被纳入重点管控范围,恶臭异味治理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企业要在源头严防,而不是仅重视末端治理,否则效果一定打折扣。” 张志敏疾呼,恶臭异味涉及产生、收集、输送、处置、排放、环境污染6大环节,企业必须转变思路,进行全面排查分析,诊断病因、分类施策、系统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王亘则建议,应摸清底数,加强分类整治。建立“一企一档”,明确生产工艺、排放环节、排放特征、治理技术、管理措施等。“VOCs排放主导行业已经开展相关整治,但还是有恶臭异味排放的,要进一步开展深度净化处理。以恶臭排放为主导的、防治水平相对薄弱的行业,应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强化密闭收集,筛选可行的治理技术。”王亘说。
    末端治理“简单粗暴”致效率低下,专家呼吁科学用技术
    具体到末端治理,常用的恶臭气体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冷凝、吸收、吸附、催化氧化、等离子体和生物处理技术。
    冷凝技术工艺简单,但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高、能耗大,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恶臭气体;吸收技术费用低,操作简便,但在处理多组分恶臭气体时往往效果不佳;吸附技术效率高、工艺成熟且操作简单,但需要定期更换或再生处理吸附剂。
    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刘建伟介绍,实际应用过程中,基于恶臭气体污染的复杂性,单一技术往往存在短板,而上述技术的联合使用,能够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此外,催化氧化技术能将恶臭物质降解彻底,设备运行管理方便,但能耗高,催化剂易受影响而失效,维护成本高;等离子体技术适用于处理中、低浓度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技术工艺简单,维护方便,无二次污染,但设备占地面积相对较大,易受低温的影响。
    当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要求,一些企业为了图省事、降成本,大量采用单一和低成本治理技术,使得恶臭治理效果差强人意。
    另一方面,技术“错配”问题同样突出。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张仁熙指出,“吸收法应用最广,却被用得简单粗暴,是异味净化工艺里最不讲究的技术。它在传质、吸收液选择、循环次数、设备结构协同及工艺设计科学性等方面都有诸多考量,却常被忽视。”
    “要因地制宜去对待技术,要好好讲究怎么去用好技术。”张仁熙说道。
    刘建伟建议,恶臭污染具有复杂性,不同行业气体排放差异较大,组分繁多。要根据各行业气体量、组成、浓度、处理标准及要求等,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处理技术和工艺。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环境部于去年年底发布的2024年《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鼓励类)》(公示稿)提出一批具有创新性,技术指标先进的示范技术,涉及恶臭异味治理有3类。
    冷凝—吸附—催化油气回收净化技术为石化、化工、制药及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高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回收及净化开辟新路;官能团接枝改性纤维净化恶臭气体技术在污水处理、污泥处理、畜牧、化工、制药、生物发酵等领域除臭表现卓越;生物法恶臭气体治理技术则专注于市政设施、农业废弃物处理装置等产生的恶臭气体治理。未来,这些技术有望为重点行业等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低碳化将成未来治理方向
    如何能在削减恶臭污染物,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减污降碳,成为行业内正在探索的重要研究方向。
    “VOCs和恶臭治理不能‘高射炮打蚊子’!”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家德在会议中直指当前治理技术使用过程优化存在问题。
    他强调,VOCs与恶臭异味成分复杂,治理需要高效、低耗、安全的技术,许多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却选择“一烧了之”,甚至出现“高射炮打蚊子”的浪费现象。
    王家德指出,生态环境部在2020年发布了14个行业、领域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用手册》,对各项技术的适用范围、优缺点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技术使用不科学的问题。
    “高温燃烧虽然能有效处理VOCs及恶臭异味,但会产生氮氧化物(NOx),导致二次污染。”王家德举例解释,催化燃烧技术通过降低燃烧温度和能耗,能够有效减少NOx的产生,是更环保的选择。
    然而,许多企业因催化剂成本高、易失效而放弃使用,转而选择高温燃烧,最终陷入“治理完VOCs又冒出NOx甚至氨氮”的恶性循环。这不仅增加了治理成本,也加剧了环境污染。
    王家德强调,VOCs及恶臭异味治理应尽可能简化流程,摒弃“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的治理方式,科学选择高效、低耗的技术。
    “低碳化是恶臭异味防治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恶臭气体低碳处理技术更加注重过程优化和能量利用效率的提升。”中华环保联合会恶臭异味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吴克食告诉记者,目前,业内领域正在开展绿色除臭新材料、菌剂开发、资源回收与协同治理等新型低碳技术的研发。
    “未来领域内将更加趋向于物质与能量的双循环利用,开发近零能耗的恶臭气体处理系统。结合新能源的利用及碳捕集和储存技术,协同推进恶臭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吴克食说道。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薛丽萍)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5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