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快讯
每天一节的体育课怎么上?新学期江苏各地学校这样安排
发布时间:2024/9/3 11:41:31
来源:人民网   点击:451

    开学前,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方案》明确,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试点推行实施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到2025年秋季学期做到所有小学全覆盖。今天(9月2日)是开学第一天,各地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怎么上?
    新学期开学,南京选择4个区进行试点,分别为鼓楼区、栖霞区、六合区和溧水区,另外,其他区也将有30%学校参与试点。
    上午,在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启迪分校,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迎来了新学期第一堂体育课,拉伸、跑跳……学校校务委员王天毅说,作为玄武区参与试点学校,开学前,老师们对课表做了优化,保证每天一节体育课:“第一个,我们从课程安排上形成制度,确保每个年级每个班一天一节体育课;第二个,从师资力量配备上给足力度。一方面是集合了学校现有体育老师力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体育训练队和校园体育俱乐部多方师资力量形成保障,让我们的体育老师人数能否足够。”
    记者注意到,去年教育部办公厅曾印发相关通知,提出要引导学生课间走出教室活动、远眺,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校内户外活动达2小时。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曹海永说,从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到开齐开足体育课,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对场地、师资和上课质量都提出要求:“开好我们校本化的体育课程,用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让孩子们在体育方面进一步去锻炼,同时结合最新的每天一节体育课,把体育师资的培训,体育课堂的研究,跟信息科技手段进行融合,这是我们将进一步所考虑的。”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紫金山分校体育教研组组长朱慧敏说:“目前体育教师有六名,平时除了体育课,还有大课间活动,分为上午和下午,有基础热身操、专项体能练习,以及各式可以丰富学生体能锻炼的活动。同时,我们还开展啦啦操、花式跳绳、羽毛球等校本课程,从不同的层级推进学生体育发展。”
    在宿迁市实验小学的操场上,校园一角处的“活力投掷区”让人眼前一亮,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投掷动作要领。二年级学生李超颖表示:“我非常喜欢上体育课,可是以前一星期只有两节体育课,现在看了新的课表上,每天都有节体育课。我非常开心,因为体育课不仅可以给我带来开心,还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希望以后老师可以多排一节体育课。”
    宿迁市实验小学体育学科主任徐宁介绍,今年秋学期,学校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创新打造以趣味体育为主题的投掷运动区,并在一二年级开展试点,以小小课表的创新,撬动教与学的大变化,从而保证每天一节体育课:“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之后,我们可能会从跑、跳、投等形式把内容结合起来,孩子们在体育课上特别喜欢这种方式,更灵动了。”
    在淮安,不仅在体育课时上做了“加法”,内容设计上更是丰富多元。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教务处主任何晔介绍:“今年秋季新学期,我们对课表进行优化调整,开设趣味田径、快乐体操、课间操、轮滑、乒乓等学校特色体育项目。采用分层教学、游戏竞赛等方法精讲多练,提高课堂运动密度,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结合不同体育项目,设置不同的课节时长。”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则是假期中发放问卷调查,征求学生们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并秋季开学做了相应的调整。学校艺体部主任陶涛说:“假期中,我们给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其中篮球和羽毛球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两个项目。在秋学期开学的体育课当中,我们会增加这两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把孩子们喜欢的项目融入到大课间、延时服务课程和社团课程当中去。”
    《方案》提出,学校可采用“进、转、培、聘、送”多种方式优化体育师资保障,通过培训全科教师、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实习等举措,保障体育教学与训练有序开展。
    陶涛说,目前学校共有体育老师23名,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和课堂的高质量,“学校常态化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巡课、检查制度,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挤占体育课时。我们每周会结合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在周末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所有学生在家进行锻炼打卡,体育老师逐一记录、点评。”
    (记者/沈杨 刘正则 淮安台 宿迁台 编辑/高若婷)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