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生态文明“第一课”| 走进自然,在“山水林田湖草”中寻找答案!翠林藏珍、碧水绕洲、田连阡陌......呼吸着清新空气,入目皆是秀美风光。近日,江苏省南京市生态文明“第一课”系列活动,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系列自然探索之旅,让孩子走出钢筋水泥的世界,触摸感知和探索大自然,在自然中进行学习和体验,把生命还给自然,把童年还给孩子,把教育还给生活。
把课堂搬进“山水林田湖草”,让教育本土化
手拿记录本,观察动植物,身旁的青蛙跃如水塘,溅起点点水花,响起咚咚水声,随着老师的讲解,稻田生态系统知识娓娓道来,孩子们清脆的笑声回荡在阳光中别有一番趣味。
这堂特别的南京生态文明“第一课”,同学们走进了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这里有山有水有茶香,竹林茂密,秀水环绕,目光所及都是田园生活的惬意。
曾经的黄龙岘,因为交通闭塞、农产品销路不畅等原因,这里的茶叶卖不上好价钱,村民收入很低,村庄也成为贫困村。如今的黄龙岘,成为拥有“中国最美乡村”和“金陵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美誉的美丽乡村。而这堂特别的课程,让孩子们走进黄龙岘的田间地头,讲解老师讲述“绿色发展故事”,零距离感受“两山”转化,可谓意义非凡。
蓝天白云、树影婆娑间,徐虎间,徐虎老师带领着孩子们,成群结队地穿行在南京浦口区老山林间,欢声笑语中认识本土特色植物。同学们边走边听边记录,有的还会将植物的样貌依葫芦画瓢地画在自己的笔记上,图文并茂记着笔记非常认真。“国家二级保护濒危树种秤锤树是地道的‘南京土著’,是我国特有植物,今天能近距离地认识它们,收获很大。”参加活动的同学葛卓成说。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南京,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禀赋,山水成林融为一体,江湖湖泊相得益彰。据介绍,今年,南京围绕“山水林田湖草”共策划了5场“生态文明第一课”活动,孩子们陆续前往固城湖、老山、新济洲、黄龙岘和紫金山具有南京本土特色的自然场景中,通过实地体验的自然场景和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孩子领略南京山青、水秀、林茂、田丰、湖净、草绿的多彩自然之美,让生态文明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同学们在田间了解稻田生态系统。
学生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调查田间生物多样性。
同学们边看边记录,认识稻田里的生物。
书本知识转化为行动力,从实践中学真知
江水环抱,绿意翻涌,从空中俯瞰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宛如“江中绿宝石”。“哇,我的胭脂鱼游走啦!”“我的也是!”来自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的副秘书长周威正在和同学们开展“小鱼儿找妈妈”实践活动。
“胭脂鱼分布于长江水系,是中国特有鱼类,也是亚洲特有种。近几十年来,由于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野生胭脂鱼种群密度和个体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灭绝威胁。”周威介绍。“通过亲身参与鱼类增殖放流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并认识长江水生生物,培养长江大保护的责任感。”
“之前在书本中看过江豚,也很喜欢它,但今天通过体验模拟救助江豚的活动,我知道江豚面临的生存威胁,所以我要号召更多同学、老师一起保护长江。”参与活动的夏润知说。
伫立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边,同学们一边感受水天一色的自然之美,一边在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水质监测、湖泊生态的知识。一个个“高精尖”监测设备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大家也亲自体验了这些仪器的操作。
在江边,在湖边,在水塘,在湿地......都可以是课堂,增殖放流、水样采集、样方调查等各类实践成为“教具”,南京生态文明“第一课”,同学们通过在自然中,亲身参与到保护行动中,让课本的知识转化为保护行动力,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内心。
同学们模拟体验江豚救助。
学生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在讲解员的介绍下,认识中华绒螯蟹。
听老师介绍南京中华绒螯蟹救助的故事,手绘我心中美丽的固城湖。
直播间“变身”环保课堂,探索系统化教育路径
“你们看叶片下方很像鳖壳的水生植物是什么呀?”直播镜头里,来自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的恽梦婷和两名同学走进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邀请广大网友线上参与南京生态文明“第一课”。“熟悉但想不起来,是水鳖吗......”直播间的弹幕不断,把线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今年的生态文明“第一课”活动,还专门开展了线上直播,学生们在线下实践体验,网友们线上了解参与,不仅丰富了活动的形式,更拓展了活动的覆盖面。
在南京,各类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产品层出不穷。这个暑假,南京市迈皋桥中心小学的学生潘帅过得很充实,作为一名“环保小局长”,他和小伙伴们一起走进全市多家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单位,开展暑期研学活动,学习环保知识,践行环保理念。
“暑假期间,我们组织开展了不同主题的系列生态研学活动,全市140余名环保小局长、100余名环境小记者走出家门、亲近自然,在行中学、在学中悟,提升能力,开阔视野。”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戴虹介绍。
近年来,南京不断探索生态文明教育路径,通过开发10套生态文明教育优秀课程,推选34家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8家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出版《南京本土生物多样性科普丛书》《自然物语》等系列科普读物,开展“环保小局长”“环境小记者”“生态向学”等本土特色品牌活动,从开发课程、培育讲师、推选基地、开发产品、丰富品牌活动等,探索出了一条系统化、特色化生态文明教育之路。
“今年以来,我们共组织开展各类生态文明主题活动261场。但强化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培育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戴虹表示,接下来还将紧紧围绕“双碳”、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题,丰富青少年学习内容、形式,以生态文明教育的“软实力”筑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硬支撑”。
刘虎老师为学生们介绍南京老山的中草药。
老师为学生们介绍南京浦口老山的植物。
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美丽南京 多彩生命”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