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环保小知识 > 环保科普
南通一海域成功放生珍稀濒危“活化石”
发布时间:2023/10/21 0:09:26
来源:江苏省生态环境网   点击:2965

近日,在南通市如东县刘埠海域,渔民张清趁着夜潮,将白天里意外捕获的野生中华鲟放归大海。随着海水浸没鱼身,只见这条20公斤重的大家伙,潇洒地打了一个水花,迅速消失在大海中。

“今天渔船上岸时,船员告诉我捕捞到一条‘怪鱼’,我发现好像是中华鲟,但也不敢肯定。”张清说。经多方核实,“怪鱼”确系野生中华鲟,体长约120厘米,重约20公斤,背部及腹部有明显突出的骨板。

游弋亿年的中华鲟,曾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在地球上已有1.4亿年的历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在南通市曾多次出现,并有成功放生的先例。

南通市环保公益联合会副会长居卫东介绍:“中华鲟被冠以‘中华’之名,与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渊源,是见证无数历史的‘中华之鱼’,其通体只有一根软骨,没有鱼刺和肋骨,眼睛很小,眼后有喷水孔,尾鳍口前方并列着4根吻须。”

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危”等级的物种,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江里出生、海里生长,平时生活在东海、南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中华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灭绝危险。虽然目前中华鲟已成功实现人工繁殖,但要恢复其自然种群,仍需加强对野生中华鲟进行物种多样性保护。

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逐步实施,“十年禁渔”计划、《长江保护法》等都为中华鲟在长江里的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

此次在如东县刘埠海域发现的“中华鲟”确认为野生中华鲟,且没有受伤,渔民选择到合适地点进行放生,正是为中华鲟自然种群恢复贡献力量。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5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