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公众说环保
自然教育之行,且思且远
发布时间:2019/10/9 15:53:25
来源:中国环境网   点击:718


  图为学员在进行PBL项目设计。杨奕萍摄

  ◆杨奕萍
  “我们救助的野生动物,很多都是在大自然中受伤受困,或者迷路的,这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有很大关系。”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副主任胡严在第二届自然教育种子教师培训班开班会上说:“我给自己取的自然名是‘钻天杨’,因为我每年都要栽两棵钻天杨,就是希望环境变好了,动物能多起来,需要我们救护的动物也能越来越少。”
  走进生命,触摸自然教育的温度
  培训班由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主办,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资助,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协办。学员们走访了北京八达岭森林公园、北京野生动物救治中心、绿野救援户外基地、北京教学植物园等自然教育基地。
  培训期间,北京市八达岭森林公园管理办的张秀丽,有着双重身份,她既是参训学员,又是培训课程的自然教育体验导师。
  八达岭森林公园里,张秀丽老师让学员们静静地在树下仰起头,张开双臂拥抱阳光,打开“五感”,听风从耳边轻轻吹拂,闻松在枝头散发的清香,看云随蓝天浅浅漫步,尝果弥漫于唇间的青涩,触叶的脉络于指尖的温度。
  一路行走,大家知道了暴马丁香、五叶地锦、鸢尾、蝎子草等一个个植物的名字。张秀丽形象生动地说道,“你们看蝎子草,它浑身带刺,要是我们直接用手接触,就会被蜇伤。”可见植物和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的智慧。学员好奇地俯下身仔细查看,发现蝎子草叶面上有不少小洞,原来,蝴蝶的幼虫可以在食用蝎子草时巧妙地避免被蜇伤。
  “请大家分成小组,收集身边大自然的物品,可以是落叶、树枝或者果实,用它们一起作幅画。”张秀丽启发学员们发挥想象力,凝神去观察身边每一株植物的形态和纹理,甚至用舌尖品尝叶子的味道,真正地融入自然,感受自然。
  不一会儿,一幅幅由落叶、知了壳、树枝组成的写意画在大地上铺开。 这一刻,人和自然的连接瞬间被打开,万物开始相连。正如英国自然主义倡导者彼特·斯考特所说,“要拯救面临威胁和毁灭的自然界,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人们重新爱上自然的真和美”。
  在张秀丽老师的讲解中,学员们了解到自然教育中的课程游戏设计之多、之广、之丰富。在大自然中,每一片落叶、每一根树枝、每一颗果实都是一个游戏的脉络,随时可以进入到音乐、绘画、建筑的不同领域中,展现个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
  尊重生命,尊重万物,自然与我平等,这便是自然教育的真义。杭州云谷学校周航芳老师说:“我认为的自然教育,还需要成年人的参与。每个人可以在与大自然的交往中明白,人应该回归自然的属性。在生命的早期,让儿童按照生命的节律,如草木般自然生长。”
  打开视野,发现自然教育的广度
  肖欣是北京野生动物救治中心(以下简称“救治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也是本次培训的学员。平常并不对外开放的救治中心,迎来了学员们的到访。肖欣介绍道,“救治中心的动物分两类,一是市民发现的受伤受困的,二是走私违法被罚没的。经过救治痊愈后,它们将被放归山林。”
  救治中心除了人类医疗设备,还有动物医院,学员们还看到许多针对猫狗和鸟类的专业医用工具。生命是平等的,在这里,一张张动物手术台,一份份动物档案呈现在大家面前,大家知道了动物做手术更多的是采用呼吸罩,而不是注射麻醉剂。
  尽管,救治中心已经尽力用合适的方式来照料这些动物,但是因为长期被圈养,有些野生动物还是得了心理疾病。肖欣指着笼子里正在拔毛的猴子告诉我们,那是因为猴子得了抑郁症,它会自虐,把自己的毛拔光,甚至不吃东西。
  对于高智商的动物,救治中心往往会采取笼舍丰容的做法,给动物建造一个类似野外的环境。这样,动物刚送来的时候就避免因笼子狭窄而情绪过激,也更有利于伤口的恢复。同时笼舍丰容还有利于让动物学会处理食物,不仅仅只是投喂,等到动物在放归时就能较快适应大自然。
  工作人员介绍,如果一只动物在大自然里能活20年,在笼舍丰容环境下则能活15年,但关在动物园的笼子里却只能活5年。人需要自然广袤的环境,动物又何尝不是如此?
  国际化的理念,探索自然教育的深度
  “当今65%的孩童,在未来将会从事目前尚不存在的工作。那么,老师将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最值得学的?”来自北师大的秦晓虹老师在《PBL项目式学习课程开放体验课》的现场连连发问。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员们从理论到实践,设计出了有关“家庭生活用水如何循环利用?”“毕业生如何处理废旧书本?”“垃圾如何魔法分类?”“一个可乐瓶如何去旅行?”等项目。
  虽然每天的参观学习和项目讨论任务都十分紧张,但北京牛栏山小学的科技老师陈定华却觉得异常充实。“参加自然教育种子教师培训的每一天,授课教师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思想之门,让大家去开放、批判、创新地学习。从心理学角度自我建设、自我觉察、自我成长、自我体验,学会批评性思考、对复杂、真实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研究,我深受启发。”
  “这是我期待了一年的课程,我一直在做校外游学教育教师培训,希望通过国外研究性学习和体验式旅行进行跨学科的教育,培养国际性的人才,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没有围墙的教室。这次培训,让我充满信心,要把自然教育的种子更好地传播出去。”北京游课教育负责人郭晓晴自信地说。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