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公众说环保
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没了我们
发布时间:2020/6/16 15:19: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1220

  野狼进入法国高雪维尔滑雪场逡巡,海豚重回意大利撒丁岛港口嬉戏,猴子成群结队占据了泰国华富里府街头,水獭穿梭在新加坡鱼尾狮公园……这个春天,当全世界人民被新冠肺炎疫情困在家中,“环球同此凉热”之际,野生动物似乎开始悄悄收复失地。与此同时,河道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澈,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明显减少,城市的夜空多了许多肉眼可见的星星……人类不过减少出行数周而已,这个世界已经有所不同。那么,如果我们彻底离开呢?
  10多年前,当艾伦·韦斯曼完成《没有我们的世界》一书时,他一定没有想到,他笔下那完全基于假设的未来这么快就已微露峥嵘。他在书中设想了一个人类突然集体消亡的明天。“假设说有一种人类特有的什么病毒,进化速度比人类的免疫能力发展速度更为迅猛,令我们遭受了灭顶之灾,而其他生物却毫发无损”,又或者是因了其他什么原因,总之,“一切都原地不动,独独少了我们人类”,那么世界将会怎样?换言之,如果有朝一日骤然离去,我们会在身后留下什么?
  有些东西意外的脆弱,消逝的速度快得惊人。比如我们的城市。没有人维护,半小时,地下水系统失灵,城市地铁被淹;3天,全城一片汪洋;不过数年,各种管道设备开裂,石化厂、发电厂、核电站爆炸,有毒物质外泄,四处尽是火海;20年,房屋坍倒,街道塌陷,鸟类飞回,青蛙鸣唱,植物在水泥和沥青的缝隙中生长、连成一片。500年内,原来的高楼大厦、钢筋森林彻底土崩瓦解,整座城市被真正的森林覆盖。后来的智慧生物只能对着挖掘出的消防栓、不锈钢炊具,困惑地猜测它们曾经的用途。
  另一些东西却长久留存,久得令人难以想象。因大气污染沉降和使用农肥导致土壤中猛增的各种重金属只能靠微生物和植物在漫长的岁月里吸收、降解、稀释:锌需要3700年、镉需要7500年,铅需要3万5000年,铬需要7万年。那些为制造核武器提炼出的放射性物质:洲际导弹弹头含有的钚释放出致命的α射线,25万年才会逐渐消失在地球天然背景辐射中;为制造贫铀武器提取的铀-238,半衰期达45亿年,释放辐射的时间甚至会比地球的寿命还长。所有依然活着的生物都不得不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异求生。
  那些我们文明的见证,将随我们的离开而消亡。代表人类思想文化精髓的艺术作品不再被精心维护传承:画作会因真菌脱色瓦解,陶瓷会随着城市的坍塌破碎,纺织品会分解腐烂,音乐也缺乏能长久保存的存储和读取装置。还有那些伟大的建筑工程:长城难以抵御水和树根的侵袭;金字塔暴晒在烈日下慢慢土崩瓦解;英法海底隧道会因海平面升高化为乌有;堤坝倒塌、人工湖漏水,分隔开南北美洲大陆的巴拿马运河终将干涸。
  另一些同样是由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因我们的消逝失去了被纠错的机会。全球数百座核电站熔化坍塌,有毒物质外泄。数万个核弹头、数百万个高密度军火弹头,让靠近的生物面临灭顶之灾。我们用旧的橡胶轮胎达到了千亿级,生产的塑料总产量超过10亿吨,这些物质本就是为着持久和牢固才得以发明、生产、应用,要多久才能自然降解不得而知。还有因倾倒垃圾产生的海洋垃圾漩涡——仅太平洋垃圾漩涡就和非洲大陆大小相当,这样的垃圾漩涡全世界竟有7个之多。
  好在,没有了人类,这些垃圾和有害物质至少不会再增加。不仅如此,也不会再有对动物的大量屠杀和对植物的大面积焚烧砍伐。即便石化厂、核电站失修爆炸造成的污染物和辐射会导致有些物种灭绝,但总会有另一些物种坚强地活下来,甚至因基因变异变得更强大。生命还会延续,只是生命的基点会悄然发生改变。
  我们身后,是洪水滔天,还是万物竞自由?没有我们的世界,是会想念我们,还是会如释重负?艾伦·韦斯曼认为,人类对地球所进行的改造,“到目前为止,只有火山和互相碰撞的大陆板块才能完成这样的壮举”,但它对大自然所造成的也不过是“动摇和震颤”,“既然地球能从二叠纪的废墟中复活,也必然能从人类的蹂躏中康复”。没有我们,生命将经历轮回,世界也会重新开始。但他也说:“我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音乐、诗歌、艺术的世界里,正如我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树的世界里一样。”
  人类对地球造成了伤害,但也创造了美好而独特的文明。它是如此珍贵而令人骄傲,以至于一想到它将随人类一起灰飞烟灭,我们就会陷入虚无。设想一个“没有我们的世界”,为的是更好地继续一个“有我们的世界”。当假想结束,重回现实,我们比以往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融入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才是人类生存的长久之道。毕竟,地球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人类自己。而我们,就算不敢再妄称万物之灵,至少也别是导致这个星球感染发热的病毒才好。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