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公众说环保
个人化乡愁与国家式怀旧
发布时间:2019/10/11 22:26:23
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528







  首次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的时候,笔者跟在场的大多数观众一样,深深地感动并感奋于其中的每一个单元,并对这种以普通个体映照国家记忆,在宏大历史中散发出生命光辉的集锦式献礼片给予较高的评价。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对作为全片总导演以及《白昼流星》单元导演的陈凯歌,存有一些惋惜与疑惑。毕竟,跟其他几个单元相比,《白昼流星》讲述的故事未免太“跳”,想要表达的东西似乎太多。点开网上的评论发现,有很多观众对此表示无法理解。如此“美中不足”,到底是为什么呢?带着“解惑”的目的,我又到电影院看了第二遍。
  正是在银幕上出现的画面和声音中,在航天员从外太空返回祖国大地,在少年们纵马飞奔的茫茫戈壁,以及“李叔”告诉少年们这些航天英雄也都是“回乡的人”的那一瞬间,我终于明白,《白昼流星》是在借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这一共和国的重大事件,表达导演陈凯歌、主演田壮壮与总制片黄建新及其这一代人之于土地、国家民众、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特定的时空机制与文化策略,这一代曾经以自己的童稚和青春颠沛流离于祖国的都市和乡野,并因改革开放的宏伟时代而成就于世界影坛的中国电影人,在抒发个人化乡愁的同时,完成了一次充满仪式感和疗愈性的国家式怀旧。吾家吾国,吾土吾民,我和我的祖国,就在“李叔”和航天英雄对少年们的引领,亦即“家”和“国”对“我”(“子”和“民”)的晓谕和规训中得到高度的体认。
  正像陈凯歌总在跟媒体表述的、那个属于他人生中“最难忘”的瞬间。那是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的北京,12岁的陈凯歌走出西城区的师范一附小,突然间,从四面八方涌出的狂欢人群让他停下了回家的脚步。他踉踉跄跄地随着人群一路往南,拐上长安街,走向天安门。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他看到了蓝天白云在眼前流过,然后就是漫天飞舞的《人民日报》号外:“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在张一白导演的《相遇》单元,电影重现了这一代人“最难忘”的历史时刻。但此时的陈凯歌,已经化身为一个献身于国防科技事业,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的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值得注意的是,在《相遇》单元里,除了实验室和医院之外,主要的故事空间,就只剩一辆公交车、一方红旗漫卷的广场与一个冷清寂寞的家。在家里,女主人公面对电视新闻中已经远逝的爱人照片,禁不住感伤垂泪。在张一白、薛晓璐以至文牧野这些新一代的电影人眼中,共和国的历史有多少终生不渝的爱情,就有多少执着坚韧的牺牲。《相遇》如此,《回归》如此,《护航》亦然。
  也就是这些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北京公交车上的爱情故事,以及1997年7月1日前后飘荡在港岛的罗大佑歌声,甚至最近一些年里通过电视和网络看到的国家庆典及其阅兵方阵,才能唤起海内外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记忆和绵绵乡愁,将一种更加普遍的、全民的公共事件及其历史景观,幻化为无法重现的生命体验或个体成长的心路历程,并以此在国家式的怀旧话语洪流中,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呼应与最大限度的共鸣。
  正因如此,在管虎导演的《前夜》单元里,除了运用各种手段努力复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古都街巷、广场氛围和社会各界的精神面貌,在集中讲述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旗杆设计安装者林治远等人克服重重困难,保障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顺利升起的故事情节之外,还颇有意味地设计了一些只有一两句台词的“小”人物,试图通过他们联结更多个人、集体与国族的记忆;而当林治远终于打败自己的“恐高症”,在高高的旗杆上望向东方的天空,地平线的尽头便是晨曦初露的北京,也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此时此刻,国家式的怀旧与个人化的乡愁交织在一起,便能在观众心目中触发强烈的归宿感和身份认同的情绪。
  在这方面,徐峥导演的《夺冠》和宁浩导演的《北京你好》两个单元,则有更加精彩的创意和更接地气的表达。应该说,从国家层面来看,无论女排夺冠,还是北京奥运,都是跟全国范围内全民的历史记忆联系在一起的,但这两个单元的最大亮点,恰恰是将这种“全域”叙事和普遍情感,展现为一种仅属于上海弄堂里的小乒乓球手冬冬和北京街道上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在某种程度上,女排夺冠的决胜时刻与奥运开幕的璀璨之夜,与两位主人公之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甚至失之交臂的关系;但也正是通过这种特殊关系,两个单元得以花费更多的精力,将镜头伸向更加丰富的城市景观与更加鲜活的人物言行,将新中国的两大历史节点,在银幕上予以更加复杂多样的声画呈现。
  为此,当30多年过去以后,身为国乒教练的冬冬,在电视直播现场再见当日来不及告别即要出国的小美的时候,当年的上海弄堂以及聚在弄堂电视机前欢呼女排夺冠的邻居们,便成为两人心中共同享有的美好记忆;同样,跟出租车司机和大量普通群众站在鸟巢外的张北京,看着奥运会开幕式的直播画面,也在忘情的欢呼声中跟自己的前妻、儿子以及来自地震灾区的孩子和世界各国的观众一起沉浸于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在这里,现实与历史、全球与地域以及自我与他者、个人与国家,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体验着由纪实与虚构以及实在与虚拟交织而成的,作为一种文化想象的乡愁与意识形态的怀旧。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我和我的祖国》不仅在陈凯歌、黄建新与徐峥、宁浩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也在几代影人及其普通观众之间,找到了难得的共情与难忘的共鸣。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