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公众说环保
后申遗时代,如何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发布时间:2019/9/28 21:30:39
来源:中国江苏网   点击:545

  中国江苏网讯 在2019扬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众多活动中,28日举行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是学者最多、学术气息最浓厚的一场活动,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江苏省社科院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共论后申遗时代,中国应该如何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

  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作为峰会主持人开宗明义,他说,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传承演进2500多年,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融汇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以及水利文化、漕运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形态,形成了诗意的人居环境、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手工技艺、众多的名人故事以及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后申遗时代,中国正在运河全流域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如何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阐释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学术使命。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

  “申遗成功后,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发生了三个转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在《中国大运河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演讲中说,“那就是由被动保护转向主动保护和防护;由‘运动式’保护转向长效化、常态化保护;由保护为主向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等工作并重转变。”当年申遗时,中国采取了全线保护,点段申报的策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部分只有全线的1/3,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该是申遗的升级版,需要特别关注如何促进包容和公平,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和福祉,并用中国大运河的成功实践深度参与文化遗产国际治理。2020年,中国大运河将迎来申遗成功后的第三轮联合国审查,在申遗中最缤纷灿烂的江苏段应该会给联合国专家更多的惊喜。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

  “联合国专家作申遗考察时,直到进入江苏段脸上才有笑容,因为在此之前很多运河点段出现断流,而江苏的运河全线通航,河边的幸福生活让专家看在眼里。”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在《美丽运河,美好生活》演讲中这样形容大运河江苏段的精彩。江苏运河之美美在哪?龚良用遗产价值美、水工设施美、文化景观美、人民生活美、文明交流美加以归纳。然而因为运河的体量太大,当人们真的走近运河的时候,所见往往比较平淡,不像航拍那么震撼,也不像行船那么新鲜,那么运河之美如何展示?龚良认为,应该着眼于运河水工设施的解读与展示,让今人了解古代技艺;着眼于交通交流的展示,弘扬互联互通的价值;着眼于美好生活的营建和展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例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筹),将来要有10个以上的展览,展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运河两岸的世代生活方式,还有非遗、艺术、自然,以及数字化5D展览,希望大家看到的不是一个个遗迹点,而是运河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

  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劲松

  省厅副厅长张劲松则从南水北调角度展示了大运河在今天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从2002年开工到2013年建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江苏江水北调工程的北延,以京杭大运河为调水主线,至今调水出省超过40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骆马湖或600多个玄武湖的总蓄水量,同时通过实施两轮305个治污项目,沿京杭大运河等输水干线沿线,一条清水走廊正在苏北大地形成。同时,南水北调工程还发挥着应急排涝和接力抗旱、渔业养殖、航运、生态、环境、旅游、文化等综合效益,成为运河沿线的母亲河、推动发展的生命河、创造奇迹的文化河。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吴欣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吴欣教授特别指出,运河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地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共同展开研究,用向内的视角,把“运河放入中国”;用向上的视角,把“运河放入世界”;用向前的视角,把“运河放入未来”。

  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张环宙

  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张环宙则介绍了大运河保护开发的杭州实践,通过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实现了运河杭州段的复兴。在申遗阶段,联合国专家莉玛胡贾被杭州运河段的出色保护感动得几乎落泪:“活态遗产保护与整个区域结合紧密,市民共享举措让我很震撼!”
  除主论坛外,峰会还举办了三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文化高地建设、大运河文旅融合与区域发展,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献计献策。
  王宏伟/文 赵亚玲/摄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