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公众说环保
传统文化这样成就“盐城现象”
发布时间:2019/6/17 19:58:24
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974

放歌时代深耕本土 跨越高原攀登高峰
传统文化这样成就“盐城现象”

    如何用传统文化讲好“盐城故事”?近年来,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深耕本土资源,为新时代放歌,为人民创作,精品力作频出,尤其是淮剧迎来枝繁叶茂的春天,成为业界关注的“盐城现象”。打磨精品戏韵芬芳,同时聚焦文脉传承、产业发展,一颗颗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这里落地扎根,被赋予更丰富的生命。
    生命力旺盛,灵魂之作不断冲顶
    “从安特卫普一直追到海牙,再到阿姆斯特丹,最后一场更是爆满。”4月下旬,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走进欧洲,每一场演出都收获一批异国“发烧友”。提起欧洲之行,《小镇》主演、省淮剧团团长陈明矿热血沸腾。2014年8月至今,《小镇》已演出179 场,几乎演遍小半个中国。作为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盐城市演艺集团执行,省淮剧团创排的《小镇》不负众望,获得第十五届“文华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
    不断冒尖的淮剧,是盐城传统戏剧在舞台上最耀眼的呈现。上世纪80年代,淮剧《打碗记》一炮走红,不仅上演千余场,且被“移植”到30多个剧种中,普通话版都广受欢迎。淮剧《奇婚记》《鸡毛蒜皮》《十品村官》《半车老师》《菜籽花开》《送你过江》等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等高含金量奖项,成为“高原之上的高峰”。
    盐城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唐文健,试图梳理从1963年盐城有戏剧资料记载开始被搬上舞台的戏剧作品,但他最终放弃了,因为统计“十分困难”。“近30年,盐城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就超千部。”唐文健说。
    旺盛的生命力从何而来?在唐文健看来,缘于戏剧创作始终聚焦时代主题,发时代之声。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为人民抒怀,加上创作机构的健全、人才梯队的培养、激励机制的强化、作品价值的转化,最终成就可喜的“盐城现象”。
    文脉传承,让新生代扛起大梁
    “上世纪90年代,许多锡剧团转行、解散,一路坚持下来不容易。如果没有年轻人挑大梁,势必造成人才断层。”48岁的大丰锡剧团团长王晖认为,锡剧的传承亟需能坐“冷板凳”的新生代。大丰锡剧团现有44名演职员,大多数年龄在35岁左右。大丰还有另外3个群众自发组织的锡剧团,能与专业演员同台演出,“但要把艺术文脉保留下来,必须从娃娃抓起。”
    走进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一曲《珍珠塔》选段正好开场,台上的孩子个个眼睛会说话,唱功好,动作美,表演自如。“三四年级打基础,五六年级能演折子戏。”校长王建梅手拿校本锡剧教材《梨园春秋》,说起锡剧进校园的初衷——传统文化给孩子文化自信,孩子给传统文化新希望。
    无论是淮剧、锡剧、淮海戏等戏剧,还是杂技、瓷刻、发绣等技艺,传承一直是无法绕开的话题。水袖拂处听淮腔,抚琴弄笛音绕梁。唱淮剧、翻跟头、劈叉、弄刀舞枪…… 在盐城市淮剧团,30名小学员练就一身扎实基本功;在建湖,早晨6点的杂技团练功房里随处可见汗水浸湿衣裳的小演员;在射阳县千秋镇小学,学生对每周一节的淮剧课兴趣盎然;在阜宁县庙湾古城,74岁的淮剧老演员王家志一下舞台就走上讲台,把技艺传给小学员……建湖、射阳、阜宁等县淮剧团与有关院校联合培养的“淮剧班”学员也陆续“上岗”,为淮剧传承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盐城市淮剧团团长张正余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在盐城一直备受重视。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由政府财政支持,各地通过鲁迅艺术学校代培150多名戏剧小学员,他们成为淮剧传承和发展的新生力量。
    传承要有接班人,同时也离不开观众。盐都区群艺馆除周一闭馆,每天都会安排京剧、淮剧或歌舞表演,每年组织送戏下乡500多场。戏剧大市盐城,每年通过送戏下乡、家家到、周末舞台等形式,淮剧、锡剧以及淮海戏演出上万场,辐射百万群众。
    做活产业,传统文化打开新市场
    走进位于滨海县的江苏德泰工程有限公司,置身于这家做沥青路面的企业,记者以为“走错地方”。这里能跟文化挂上钩?步入厂房西侧大楼却见另一番天地:百余幅名家书画作品还未撤下,这里刚举办过大型书画展。
    “国家强,文化必须强。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滨海是书法之乡,作为本地人,我应该为此做点什么。”德泰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唐秀宝对书画情有独钟。在这个企业的内部展厅,每年都会举办大型书画展两次以上。免费办展览、搞培训,维持运行的经费由沥青路面工程挣的钱来支撑。唐秀宝准备新建一个综合性书画艺术馆,算下来投资不菲。“目前我们还有资金实力,但老贴钱总不是办法,本土文化要做成产业才更有生命力,这就需要在‘文化+’上多破题,我们尝试办展、收藏、网络销售等多条腿走路,让传统文化走深走远走活。”
    更大的市场随着创意的萌生而打开。在射阳县陈洋特色文化创业街,拿起画笔的农民成为大地的画师,色彩艳丽、手法夸张的农民画成就射阳“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美誉。年逾古稀的农民画家王复军3000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如今,拿画笔的农民又开始学拍照、上传图片、网上交易。“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一月可赚三千块钱。”农产品经纪人吴侃说。
    阜宁连续举办五届牛歌大赛,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参与者,牛歌文化产业越来越“牛”;安丰古街每一处都流淌着古风遗韵,保护修缮古街留住历史,也迎来更多游客;阜宁修缮红色遗存、新建多个红色纪念馆;响水深挖黄河故道形成历史与古云梯关湿地形成的文化底蕴;建湖打造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名片……“文化+”,让传统文化延展出更宽泛的内涵。
    “盐城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文化更是亮点纷呈,只有不断打磨艺术精品,发扬文化艺术精髓,才能做强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大繁荣,‘盐城现象’才会大放异彩。”盐城师范学院教授唐萍说。
本报记者 卞小燕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