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环保小知识 > 环保科普
化学品“一生”均应纳入环境管理
发布时间:2018/3/7 11:21:05
来源:中国环境网   点击:515

每年新增200多种,目前约有4.6万种化学品在生产和使用,全国政协委员呼吁——
化学品“一生”均应纳入环境管理

  ◆中国环境报记者 王琳琳
  化学品是我国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材料。目前,我国约有4.6万种化学品在生产和使用,每年还有200多种新增的化学品进入市场,其中只有2000多种(占比约5%)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等性质的化学品被列入了《危险化学品目录》,其余4万多种危害性尚未被掌握就进入了社会生产和生活。
  化学品管理的缺失,包括化学品生产及其应用产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增加了化学品的环境与健康风险。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温香彩十分关注化学品环境和健康风险,呼吁尽快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化学品环境管理。
  环境中化学品的赋存和整体环境风险情况尚不掌握
  温香彩带来了《关于尽快制定〈化学品环境管理条例〉的提案》。
  在她看来,我国现行法规缺少有毒有害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的管理制度,而且现行法规未关注有毒有害化学品源头控制。
  “现有涉及化学品的法规集中解决化学品在各‘点’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涉及化学品污染控制的条款,侧重点多在‘常规污染物’的‘末端污染控制’,没有建立化学品环境市场准入制度,对高环境风险化学品引发的环境损害实施源头预防。”温香彩说。
  温香彩强调,由于我国尚未组织开展过全面的化学品环境风险调查和评估工作,不掌握环境中化学品的赋存和整体环境风险情况,对化学品的环境风险认识处于未知状态。
  她表示,有些化学品一旦排入环境,尤其是某些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生殖毒性的有害化学物质将会长期滞留环境,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将会引发难以逆转的危害。
  同时,我国化学品管理与全球先进化学品管理水平也有明显差距。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本着对化学品预防性及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原则,先后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21世纪议程》的基础上,再次强调实现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的无害化环境管理,具体细化了减少化学品排放和尽可能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影响的行动计划,为未来15年国际及各国化学品环境管理指明了方向。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化学品管理法律体系呈现安全生产一家独大的现象。化学品环境管理方面,在立法和实践上落后发达国家近40年,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块短板。”温香彩说。
  应制定《化学品环境管理条例》,完善风险管理
  温香彩呼吁,应尽快制定出台《化学品环境管理条例》。
  “《条例》应秉承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完善以识别、评估和管控为主线的化学品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温香彩说。
  一是建立现有化学品信息报告制度,申报化学品的生产、使用、进出口、用途等信息,了解前端有哪些化学品进入市场,后端哪些排放进入环境。
  二是强化新化学品申报登记制度,严把新化学品入市关口,对那些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不可接受风险的新化学品不予登记,做好“守门员”。
  三是建立风险评估制度,根据化学品的危害和暴露信息,通过筛查、识别和评估,提出优先评估及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
  四是加强化学品管控制度,对识别出的有毒有害化学品,通过信息公开、清洁生产、排污许可、限制、淘汰等风险管控措施,实施分级管控。
  最终,达到知晓化学物质的毒性和环境风险并进行源头管理,有效降低末端环境管理的投入,促进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目的。
  相关链接
  管好化学品国外怎么做?
  欧洲、美国、日本,均颁布实施了以禁止或限制具有特定危害性的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为主要手段的专门性化学品环境管理法规,逐步确立了化学品登记(注册)、危害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控等管理制度。其核心包括:
  一是现有化学品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对市场现有化学物质按照特定的风险防范原则、生命周期原则和优先原则进行危害测试、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二是新化学物质审查制度,对新生产、进口或入市的所谓新化学物质进行申报、评估与审查。经评估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的化学物质,则不得生产和进口。
  三是在化学品生命周期的各主要环节建立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环境污染控制体系。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