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环保小知识 > 政策法规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发布时间:2018/1/12 0:58:48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495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陈吉宁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目标,提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充分认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加大,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但总体上看,长期快速发展中累积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必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我国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必须坚决打赢这一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目标,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生态环境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短板。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增长点。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以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契机,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乡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重要抓手作用,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各地下决心解决产业结构、能源体系、空间布局等问题,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协同共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战略举措。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环境危机已成为全球挑战。当前,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希望我国能够为解决事关人类发展与安全的重大问题发挥更大作用。必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合理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使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紧盯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的重点任务和举措。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激励和约束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打赢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和措施强度前所未有,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但某些特征污染物和部分时段、部分地区恶化,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大气污染表现在天上,根子在地上。究其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出了问题。要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环保等标准,推动“散乱污”企业整治、重点行业污染源治理,加快不达标产能依法关停退出;抓好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减少重点区域煤炭消费;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提高铁路货运量,降低公路货运量。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让群众享有更多蓝天白云。
  加快水污染防治。当前,我国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但部分重点流域的支流污染严重,重点湖库和部分海域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城市黑臭水体大量存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有待加强。要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和水灾害防治,抓好重点流域、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大力整治不达标水体、黑臭水体和纳污坑塘,严格保护良好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加强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和管理。流域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构成的生命共同体,要将流域作为管理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陆地水域,进行系统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推进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调整现行以行政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增强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独立性、统一性、有效性、权威性。加强近岸海域污染治理。按照从山顶到海洋、海陆一盘棋的理念,坚持河海兼顾、区域联动,开展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加强沿海城市污染源治理,清理非法或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逐步减少陆源污染排放。严控围填海和占用自然岸线的开发建设活动,推进海洋生态整治修复,增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我国土壤污染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企业及其周边土壤环境问题突出,污染地块和农用地环境风险日益凸显。要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提高危险废物处置水平,夯实化学品风险防控基础,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我国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化肥、农药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力度。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村域规划管理,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推进农村地区分散布局的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构建环境治理体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汇聚各种力量,形成最大合力。要建立健全职责明晰、分工合理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持续开展环境保护督察,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快环境治理市场主体培育,落实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引导环境保护领域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把公民环境意识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行动,让人人成为保护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我国已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规则构建,承担并履行好同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参与国的环保合作。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强化排污者责任
  排污者是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强化其环保责任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形成规范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方面,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战略部署。
  提高污染排放标准。我国现行有效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达160余项,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执行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在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动企业升级改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对现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实施情况开展评估,根据改善环境质量需要和经济、技术条件加严污染物排放要求。同时,鼓励各地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以污染源达标排放为底线,对超标排放的排污者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长期超标排放、无治理能力且无治理意愿、达标无望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淘汰。
  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环保信用评价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环境保护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督促排污者持续改进环境行为、推动其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重要抓手。要健全信用评价制度,将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将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向社会公开。分级建立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环保信用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有关部门和机构在行政许可、公共采购、评先创优、金融支持等工作中,根据企业环保信用状况予以支持或限制。
  健全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建立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让排污者自我公开环境信息,有利于促使其自觉履行环保社会责任,也有利于环保部门监管和社会舆论监督。要建立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属于环境保护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通过定期报告披露环境信息;对所有上市公司,通过临时报告披露重大环境行政处罚、环境污染刑事犯罪等重大信息。对未按规定披露的,依法责令整改、予以处罚或者纪律处分。
  健全严惩重罚制度。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排污者法律责任,大幅提高违法成本。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充实基层执法监管力量,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惩违法排污者及责任人。抓住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例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让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相应代价。

 

准确理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大家手笔)
卫兴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后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方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比较容易理解,而另一方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应该怎样准确理解与把握?
  目前,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具体内涵进行阐释的,主要是从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着笔。应当明确,“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首先是相对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讲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指社会供给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依然存在供给不能满足提高了的需求的不平衡。因此,不能脱离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去孤立地谈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也不宜从生产力落后的角度去解读转化后的社会主要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时,后面紧接着讲,“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可见,这里所讲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以我国生产力已获得显著发展、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作为前提的;而不是以生产力落后,以乡村落后于城市、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为前提的。习近平同志是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方法来分析和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已进入新时代;二是我国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相比,还是相对落后的,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两点论中的重点论是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等。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过去就存在,将来也会不同程度存在,现在不是在扩大而是趋于缩小。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进行协调,但不是造成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为固有问题,并不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可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途径,主要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能仅仅着眼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是物质生活需要。恩格斯把生活资料需要分为三类: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随着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中比较富裕的群体要求有更好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但存在供给不充分和供求不平衡问题。我国每年有大量游客到境外购买高档消费品,巨额购买力外流。这正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
  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相联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段论述可以看作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方针。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些方面的需要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更无内在联系。从安全、环境看,落后山区并非不安全,而且空气污染少、蓝天白云多。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求状况,也不能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来说明,更不能用生产还落后来说明。总之,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种表现,但不能仅仅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来解读“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
加深对绿色发展的理解(新知新觉)

郭兆晖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发展需要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自然资本这个概念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绿色发展的理解。
  重视自然资本增值。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首先要改变自然界没有价值、自然资本不是财富的观念。习近平同志生动形象地论述了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所经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可见,推进绿色发展,首先要认识到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
  健全自然资本配置机制。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自然资本配置是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有效方式。但是,自然资本不同于一般的稀缺资源,不能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还需要政府发挥合理作用。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例,要把政府的主导作用与企业的主体作用、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有生命力。如果把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全部归于政府,靠政府补贴去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不仅政府财政负担不起,而且从长远看也不符合经济规律。另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又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因为企业的本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与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相比,企业更关心的是产值、利润。这与发展循环经济要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重要目标是对立的。因此,只有政府对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的行为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企业才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公平分配自然资本收益。体现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实现自然资本收益的公平分配,应处理好三大关系:第一,处理好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关系。比如,对生活消费性领域的水价、电价等价格进行改革时,由于收入差距的存在,不同收入人群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味强调配置效率,其价格就不能被低收入人群所接受,还需要按照社会公平原则制定有关配套措施,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给予必要的保障。第二,处理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环境改善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为代价的,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治理环境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个最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上,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发达国家要履行承诺,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第三,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当代人有责任保存足够的自然生态资源,保障后代人利用资源的权利。当代人要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绿色规划 绿色产业 绿色消费
推进绿色发展的三大抓手(新知新觉)

韩秀华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实践路径。在具体工作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落实。
  以绿色规划引领绿色发展。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多种多样,各地开发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实行差别化开发管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规划中,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形成绿色发展格局。一是打破行政区划,依托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开发。区域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布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二是优化空间开发秩序,合理规划城镇建设。根据地理环境特点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镇建设,引导人口有序流动迁移。严控建设用地指标,尽可能集中利用土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使城镇规模、经济密度、人口密度与之相适应,让城镇与自然融为一体。
  以绿色产业支撑绿色生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契机,优化工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发展绿色产业,从而推进绿色生产。一是制定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强制性标准,使污染物排放具有刚性约束,不达标绝不放行。推出配套处罚措施,做到有污染必罚、有责任必究。二是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由于市场需求及技术限制等原因,暂时无法退出市场的污染企业,可在碳交易市场购买排放权,提高其生产成本,推动其技术革新,最终达到无污染或低污染排放。三是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等的综合利用;推动各类园区循环化改造,提高资源产出率;连接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形成从生产环节到生活环节的全过程循环,最大限度回收再利用资源。只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重点控制能源资源投入量,就能减少财富创造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使经济发展走上低能耗、高产出之路。
  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主要包括节俭消费和绿色产品消费两个方面。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应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着力推动生活方式变革,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提倡适度消费、低碳消费,促进消费品的循环使用和共享使用。首先,加强舆论宣传,进行绿色消费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绿色消费氛围。舆论宣传既要广泛又要精细,让人们将绿色与每一个消费行为相联系,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其次,规范团体消费,引导个体消费,形成全社会绿色消费新风尚。公务消费和团体消费集中性强,规范消费行为的可操作性强。可以从公务消费、团体消费入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还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引导个体崇尚绿色消费、践行理性消费、杜绝炫耀消费、摒弃奢侈消费。再次,提高过度消费成本,养成绿色消费习惯。针对过度包装、一次性产品泛滥等情况,加大收费力度,切实提高使用成本。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