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网 搜索信息
登录 注册
 
首页 - 信息中心 - 环保小知识 > 环保科普
设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
发布时间:2017/11/28 11:18:17
来源:中国环境网   点击:432

设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
为了科学管理进而更好地加以保护,北大师生提议

  近日,有北大师生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提出设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北大校园生物多样性的构想。在我国,“校园自然保护小区”并无先例,相关文章一发表,立即引发媒体关注和网友热议。
  记者了解到,北大校方在第一时间就了解了部分师生的需求,相关管理部门正在就这一提议进行论证,并与提议发起方——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探讨校园生物多样性管理方法。而北京大学校内长期以来从事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的社团组织,如绿色生命协会,在持续监测校内的动植物物种。
  为什么提出设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之所以提出‘校园自然保护小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北大已经具备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为了进行科学管理,从而更好地进行保护。”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记录、参与北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北京大学前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研究室主任、住建部世界自然遗产专家闻丞向记者表示。
  在国内众多高等学府中,北大有着其他高校难以比拟的丰富动植物资源。每年4月~9月,傍晚漫步于校园,常能听到“toik-toitoink”的低鸣声,那很可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东方角鸮和它的孩子在不远处的树洞里向人“问好”。
  萧条肃杀的寒冬腊月,如果仔细观察,几处未封冻的湖畔岸边,往往有几只绿头鸭或鸳鸯在游弋,给冬季的校园增添生机。
  据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开展的校园鸟类监测和植物物候监测数据显示,迄今为止,校园内已记录鸟类210种,植物超过500种,兽类11种,鱼类26种,两栖爬行类11种,蝴蝶27种,蜻蜓26种,其中包括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两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级别动物和两种易危(VU)级别动物。
  “这一方面是因为北大校园师法自然的山水格局,保存了当时的自然风貌和生物遗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北大不管是校方还是师生,都十分重视校园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许多老师和学生多年来持续观察、监测校内的动植物物种,北大校方也采取了很多保护性措施。”闻丞告诉记者。
  闻丞介绍说,曾经北大也遭遇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低谷。北大校园北部朗润园、镜春园一带,绿地水体是校园鸟类多样性分布的热点地区。2004年~2005年,由于圆明园铺膜等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这些部分的水系逐渐干涸,水体的消失使得多种依赖水体生存的鸟类消失了踪迹。
  2014年,北大对北部水系进行改造,校园生活污水经位于鸣鹤园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作为中水补充到北部水系,又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得到进一步净化。经过几年的修复,鸳鸯和绿头鸭等亲水鸟类重回校园。
  “如今,未名湖里,一些鱼类数量,比如草鱼,甚至都太多了。这不利于其他物种的生存发展,也不利于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闻丞说。
  闻丞表示,如果缺乏科学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手段,会和不重视、不保护一样,导致北大生物多样性失衡。“如果前十几年的工作重点在封育、恢复的话,接下来重要的是进行管理,(以便能)对数量较多的加以平衡,对较少的进行干预。”
  在那篇提出建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中指出,“自然保护不是执意追求‘不砍树’,也不是为了保护其他动物而牺牲人的利益。”文章认为,东方角鸮和北部水系改造的例子都说明,稍微调整管理方式就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很大影响,而自然保护所强调的正是在管理和决策时将保护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校园自然保护小区”如何开展建设?
  科研专业知识为支撑,分区精细化管理
  北大“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的构想,初步计划涵盖校园内的未名湖区、勺海、西门鱼池、鸣鹤园、红湖、镜春园、朗润园、燕南园和西门外蔚秀园的水域及次生林等地。面积约42.5公顷,将覆盖校园记录的大部分物种栖息地。
  如何建设?构想建议分为3部分——校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校园游憩管理和校园生物多样性管理。
  多年来,很多北大师生一直自发地观察和记录着校园的生物多样性。这些记录与监测,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人们对北大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推动了校园内动植物物种的保护。依托于过往的物候监测和鸟类调查等例行活动,“自然保护小区”可以继续校园生物多样性监测,如定点、样方监测与样线监测等。
  校园游憩管理则可以通过设置展示牌、定期巡护等措施规范游人行为,降低游憩行为对校园生物多样性的干扰。在现有的校园志愿讲解中,有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未来可以在游憩中加入自然教育、生态教育的成分。
  至于校园生物多样性管理,构想设计是按分区管理的方式进行,将自然保护小区划分为4个区域——生物多样性保育区、重要物种栖息空间、水体和园林景观区。
  一直参与规划推进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谭羚迪表示,如果“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议被采纳,那么,北大管理中很多惯常的做法可能会做出改变。比如,学校园林科可能不再单纯为了防范枯枝掉落砸到行人而砍去部分树木,因为这很可能伤及在繁殖期内的东方角鸮。
  “可以对树木进行评估,标记哪些老树、哪部分枝干不能被砍伐,并将砍树的时间调整至鸟类迁徙离开北大后的冬天,从而降低砍树对鸟类的影响。” 谭羚迪说。
  校方还可以对校内不同的地区进行评估,对于人员车辆常常经过的地区,应当及时处理腐朽树木。而对于一些人迹罕至的区域,则可以以保护为主,或者调整砍树、修剪的时间,降低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设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有何深远影响?
  对校园管理,乃至城市绿地管理具有很强参考性
  虽然“校园自然保护小区”并无先例,但是“自然保护小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事实上,还颇具历史。
  早在1992年,中科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李庆建、侯光炯、朱祖祥在《科技日报》刊发文章,提出我国“应建立微型森林自然保护区”。他们指出,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往往是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经济活动频繁的低山丘陵地区。在这类地区,建立大面积集中的自然保护区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在一个林(农)场或一个乡镇,分散建立一些面积几十亩至几百亩的森林保护区,则是能办得到的。同年5月,《中国林业报》登载108位专家、教授联名的“关于建立社会性、群众性自然保护小区”的倡议。
  同年,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在江西婺源成立。自那时起,25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小区建设不断发展,目前全国大约有4.84万个自然保护小区。它虽然面积小,但数量庞大,在那些往往不够建自然保护区的标准、但又需要保护的地方,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不过,这种保护模式比较灵活,但约束力不强。”闻丞说。在有的地方,自然保护小区成功护住了一方水土,也有的逐渐名存实亡。
  闻丞认为,如果北大“校园自然保护小区”能够建设成功,那么将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对其他具有丰富多样性资源的学校校园管理,乃至城市绿地管理,都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管理是多方的,除了行政上要建立相关主管部门,确立制度上的保障之外,专家队伍的支持、公众的共同参与都十分重要。”闻丞说。他表示,北大具有雄厚的专家资源,过去多年来师生参与保护的经验,加以推广就是更广泛的公众参与,甚至到访北大的每一位客人都可以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份子,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过,闻丞也强调,北大有较为坚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对于那些生物多样性基础较为薄弱、保护并不扎实的地区来说,首要事物仍然是“建本底、建档案,恢复生态”。
  资料链接
  北大校园的主体部分由明清时期建造的中国传统园林构成,如明代修建的勺园,清代修建的畅春园、镜春园等。园林建造师秉承着“最大限度保存原有地形地貌、山水格局”的理念,校园内师法自然的山水格局,使当时的自然风貌和生物遗产得以保存。如今,北大校园内生长着乔木-灌木-草本植被群落结构完整的次生林,未名湖区域几乎微缩了东亚平原湿地景观的所有类型,保存了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原生的生物多样性体系。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注:除明确标明原创外,本站发布的图文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如您认为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中心
 
快讯
媒体关注
图片新闻
公众说环保
绿色创意赛
环保小知识
如果您想与我们合作或了解更多江苏省内环保公益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江苏环境网
关注江苏环境公众号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支持我们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3 www.jshj.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江苏绿色之友(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电话:(025)84723697    网站邮箱:jslszy@jshj.org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57069号